陪伴和关爱 是给宝贝最好的治愈---宝贝要“培养”更要“陪养
发布时间:2014-08-13 新闻来源:摇篮网
中国职场妈妈和宝宝相处现状
所谓职场妈妈,是一个女人,两个身份,两种角色。既做事业成功的女强人,又做相夫教子的优秀妈妈。随着女性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在社会和职场上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职场妈妈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职场妈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宝宝成长。
近日,邦廸发起《职场妈妈与宝宝的相处现状》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群中,82.68%的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成为职场妈妈。而这些职场妈妈中68.44%觉得自己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无法陪伴孩子,不同程度错过了宝宝成长的关键时刻。30%的职场妈妈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到2小时,甚至有1%的妈妈每天陪伴孩子小于30分钟,成了名副其实的“失陪妈妈”。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面对这些数据,我们知道失陪妈妈不再是几个家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大环境下一个日益壮大的族群。好在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妈妈们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哪怕条件坚苦些,也应该父母陪伴宝宝一起生活和成长。的确,宝宝的成长等不了太久,妈妈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要从一点一滴开始改变,多一些陪伴与爱,让宝宝身心的伤痛尽快愈合,这才是对宝宝成长最有效的。
失陪宝宝遇上的成长“烦恼”
很多“失陪”的妈妈并非因为缺乏对宝宝的责任感,相反,她们是最希望宝宝成长得更好的那个人。但因为无法陪伴宝宝成长,也造成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不少妈妈觉得时间久了,宝宝大了, 这些问题自然就没有了,但妈妈可能不会想到,有了她们的陪伴,身体和心灵的伤才会更快更好的愈合。
安全——缺乏保护,易受伤害;
虽然对于妈妈不在身边的宝宝,大多数都有(外)祖父母或是保姆的照管,但(外)祖父母通常年纪较大,应急反应不如年轻的父母;保姆一般除了照看宝宝,大多数还有其他的家务劳动,也不能时刻关注宝宝。这就造成一些好动、好奇心强宝宝,一时一刻看不住就会产生安全隐忧。而当宝宝身体发生伤害时,如果缺少妈妈的安慰,心灵上也会变得缺少安全感。
心理——缺乏亲情,容易任性、自卑、不自信;
宝宝最亲近的总是那个用心花时间陪伴他的人。如果妈妈难以做到这点,把他交给爷爷奶奶或是保姆教养,宝宝就很难建立与父母之间的健康的亲子依恋。宝宝也会产生“妈妈爱工作胜过爱我”“我不如妈妈的工作重要”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宝宝的自我价值感自然很难确立,容易形成自卑、退缩、自我怀疑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带来后患。
学习——缺乏管理,学习习惯不好;
三四岁之前是宝宝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孩子自我管理、时间观念的形成,会对未来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此时如果妈妈不能在身旁良好帮助和引导,宝宝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往后纠正起来就难上加难,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宝贝,妈妈想用陪你的时间换取你更好的明天
网友“倾城”:我现在因为要上班,所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周末才带会身边。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要如何让她知道,我是爱她的,只是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好而在努力。我想,也许等她大些就会明白的。
网友“臭美妞儿”:“现在家庭生活的条件,让我无法陪伴孩子长大。但不能陪伴宝宝是妈妈的无奈,哪个妈妈愿意错过宝宝成长的每个细节呢?”
从上面妈妈的话语里,就能看出职场妈妈对于无法陪伴宝宝的诸多不舍与无奈。而从邦廸发起的“职场妈妈与宝宝的相处现状”调查数据中也可以发现,约30%的妈妈选择在生完宝宝后重回职场,是因为经济压力的原因;有50%的妈妈认为,重返职场不与社会脱节,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兼顾工作与生活,对于妈妈自身的发展和宝宝的成长都有宜处。不过数据也显示,68.44%妈妈表示自己并不能常常和宝宝在一起。
根据调查,74.2%的妈妈认为,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法陪宝宝成长是非常不得或弊大于利。不过,在“您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中,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的妈妈都表示,幸福的家就是父母要陪伴孩子一起生活和成长,哪怕条件坚苦。
其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的妈妈承担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空间被工作和家庭分割得七零八落。不少妈妈努力打拼,都是本着为孩子多赚点钱,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穿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幼儿园,受最好的教育。这种想法同样是出于对宝贝的爱,又有什么错呢?只不过,宝贝的健康成长,仅有丰富的物质是不够的。妈妈在宝宝受伤时给予的无私的爱,才会让宝宝拥有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份爱才是愈合伤口的无穷力量。
陪伴和关爱 是给宝贝最好的治愈---宝贝要“培养”更要“陪养”
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职场妈妈们在外打拼,也是为了给宝宝的未来多一些保证。的确,孩子的成长需要物质基础,但却不能因此忽视精神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亲人的呵护。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由于哺乳,妈妈注定与宝宝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宝宝通过观察模仿,会形成与妈妈极为相同的习惯,而好习惯是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而妈妈的疼爱,能让孩子的依恋、信任、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尤其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宝宝通过感觉来体验一切,妈妈的陪伴会给宝宝最初的心灵一种健康的依恋。
因此,从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上讲,宝宝渴求的不仅仅是温饱的满足或奢华的生活;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对教育“培养”,而是精神关爱和心灵的“陪养”。只有这样,当宝宝身心受到某些伤害或经历挫折时,才会更有信心的去面对,幸福感更强,性格更乐观,只有妈妈的陪伴与爱,才是疗愈孩子最好的能量。
如何做好“守望者”
一、照顾质量重于频率
妈妈能一直在宝宝身边当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在相伴时让宝宝感到的的确确的爱。妈妈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要抛开一切杂念,全心全意的陪伴宝宝,带给他更多与你相处时的愉悦体验。而当没有跟宝宝在一起时,也建议经常给宝宝打电话,或者通过视频与宝宝有一些交流,这样会给宝宝的心理带来更多安全感。宝宝的身心是很容易满足的,一通关心的电话、一个清晨的吻、一次尽兴的游戏、一个睡前故事,都能让他们的心得到满足,妈妈的真爱才会愈合一切伤口,而不是时间。
二、智慧把握时间结点
宝宝在12月前,是与妈妈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的关键时期,所以妈妈此阶段要尽力完全投入于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而当宝宝1岁以后,开始学会对其他人开始感到好奇,逐渐建立妈妈之外的多重亲密关系(比如父亲、祖父母、保姆、亲属等),此时妈妈就以和宝宝维持亲密关系为目标。这时,就可以教会宝宝,从更多亲人的爱中获得疗伤的力量。
三、积极利用其他帮手
既然宝宝1岁以后有了多重亲密关系,那么职场妈妈就要在自己“缺席”时好好利用,要学会让爸爸积极参与到养育中。同时,生活方面的养育可以求助于(外)祖父母和经过良好培训的保姆。而妈妈此时可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宝宝的精神世界,了解宝宝为什么而哭,为什么而笑,慢慢学会倾听宝宝更深层的感受。妈妈此时对宝宝的关怀,会成为这个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会让宝宝深深体会到你对他的爱。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网 | MSN | 腾讯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