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上天”为废油变宝提供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4-10-29      新闻来源:粮油市场报

        近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波音合作建立的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在浙江杭州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将地沟油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预计每年将达到18亿升(5亿加仑)。此类航空生物燃料已经被用于超过1600个商业航班。
  
  正值台湾地沟油掺入食用油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地沟油制作航空燃油的消息为解决地沟油泛滥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地沟油变航空燃油
  
  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最大来源为城市大型饭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近年来,不法者为谋取暴利将使用过的地沟油非法回收,冒充食用油低价出售给餐馆用于食品加工,引发公众对健康的担忧。
  
  在波音与中国商飞合作建立的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后,地沟油开始变废为宝,转化成可以驱动飞机在天空飞翔的航空生物燃料。
  
  其实早在2012年,波音公司就与中国商飞启动“由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制备航空生物燃料项目”,杭州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技术研发任务。这项新技术通过将地沟油的杂质清除,使其转化为航空燃料,当前日产量0.5吨。
  
  “顺利的话,2015年一季度就可以应用到飞机上。正式投产的话,第一期年产能可达到5万吨。”杭州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萃汉说。
  
  据朱萃汉介绍,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采用低温低压技术,航空生物燃料的成本比其他路线低50%以上,并且绿色环保;经多次检测,符合航空生物燃料的国际规范标准。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航空生物燃料的成本一般是石化类航空燃料的3~13倍,而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的航空生物燃料,成本可以控制在石化航空燃料的两倍之内。
  
  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选择地沟油等这些废弃油脂作为原料,是因为这些原料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目前,中国的废弃油脂资源每年有900多万吨,可转化为航空生物燃料潜力为700万吨左右。
  
  不过,与传统石油燃料相比,目前通过地沟油等转化为生物燃油的成本,依然较为高昂,投入商用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转化成本高昂
  
  之所以想到利用“地沟油”来加工航空燃料,是由地沟油的性质决定的。
  
  波音中国技术与研发副总裁伍东扬解释,这一项目最初立项时,就考虑到了项目在资源、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性。
  
  以社会可持续性为例,目前生物燃料三大类来源中,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和转化率低、成本投入大的木质纤维素类(如秸秆、木质废料)外,还有成本相对低的淀粉类(如玉米、甘蔗、木薯等),但采用淀粉类原料进行燃料开发势必会出现“与民争粮”,因此一开始就被研究团队否定。
  
  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中心的负责人、中国商飞北京民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光秋博士则表示,地沟油在中国是特有的原料,从地沟油到中间品这一整段已经商业化运行了,而且这种动植物油脂不仅能量密度比较高,其成分也跟石油燃料比较接近。
  
  另外我国地沟油供应量也比较充足,比如目前在杭州周边及上海地区,就已经有五六家专门收购地沟油的企业,此前给一些化学品工厂供货,从这些企业那里可以买到比较稳定的、大量的地沟油。
  
  事实上早在3年前,荷兰皇家航空就曾在执飞的阿姆斯特丹往返巴黎航线上,使用由地沟油转化而来的生物燃料作为动力之一,不过当时使用“地沟油”转化的燃料的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料的3倍。
  
  而此次中美航空生物燃料示范项目所开发的以油脂化工技术为基础的加氢脱氧转化方式,则进一步降低了转化成本,所炼制的生物航油成本是普通石化燃料的2倍。
  
  “之所以比传统石化燃料贵,是因为原油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开采也比较成熟。地沟油虽然本身比较廉价,但加上整个收储成本,其实费用也是比较高的。而且在中国,地沟油的去向比较难保证,同时,地沟油在炼制过程中也会有损耗,而石化工业已是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原油在炼制过程中损耗小,而且它产生的各种副产品也都能卖。”波音(中国)研究与技术航空生物燃料研究工程师孙俊磊说。
  
  商业化之路仍漫长
  
  目前,比较成熟的航空生物燃料主要是从麻风树、亚麻荠、海藻和盐生植物中提取,其中以麻风树为原料的种植、提炼、标准化工作最为成熟,全球已进行了多次试飞。但目前所使用的生物燃料,都因为成本太高无法正式投入商业使用。这也是制约全球替代燃料产业迅速扩张的最大阻力。
  
  比如国外有用棕榈油炼制生物燃油的,棕榈油的价格本来就是普通石化燃料的1.5~2倍,从油脂到航空燃油的获得率,理论上也就在50%左右,这里面还不算运营成本(包括当中的加氢、设备损耗、前期的资产投入),最终获得的生物燃料,成本是普通石化燃料的3~10倍。”孙俊磊指出。
  
  而在国内,中石油、中石化都参与到了研制生产生物航煤的工作中,其中,中石化在杭州也建了一条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中石油也有相应规模的规划,使用的原料麻风树,来自中石油的原料基地。
  
  “目前,还没有一个方案是只靠一种技术、一种原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整个产业的建立一定是靠多种原料、多种技术齐头并进发展才有希望。”孙俊磊表示,除了新技术的开发,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其他更便宜的原料,比如秸秆,它的价格很便宜,但由于秸秆的成分跟航煤相差太远,整个转化过程会极大增加成本,所以要研究怎样开发新的转化技术,让秸秆能够非常便宜地变成航煤。
  
  “由于要靠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来降低成本,而且出于安全性考虑,对新的生物燃油的标准认证至少需要2年甚至更长。预计未来2年,航空生物燃料的商业模式将确定;未来10年,航空生物燃料才有可能得到商业规模化使用。”伍东扬说。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89  销售电话:027-59271755 客服信箱:foodhr01@job1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