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乳业重组方案已获批 将获300亿元资金支持
发布时间:2014-06-11 新闻来源:中国企业报
随着国家食药总局关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认证”的落地,工信部的乳业重组兼并方案也即将出炉。
6月10日晚间,《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官方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此前工信部编制的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重组方案(报批稿)已经落地,该消息将会很快对外正式公布。
在这份《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报批稿)中规划:第一阶段为摸底调查;第二阶段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前10家国内品牌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底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形成3-5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最终配方奶粉企业整合到50家左右。
此外,工信部在方案中推出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综合授信、发行股票和债券和被兼并企业土地开发收益5项政策措施和保障。此前消息称,国家有关方面将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等方面给予300亿元的资金支持。
不过,乳业分析师陈渝此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工信部的方案迟迟不公布,很可能是因为现在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信部的方案行政色彩浓厚,社会上意见很大,报批稿就已经被外界所诟病,工信部最终的方案和此前公布的肯定差距不小。
对于陈渝的观点,上述官方知情人士透露称,工信部编制的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重组方案获批方案和原先的报批方案确实出入很大,不过,对于国产乳业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值得关注的是,食药总局的此前对于奶粉“认证”的审核,还有51家乳企未通过生产许可,这些企业下一步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曾回应称,食药总局在配合工信部起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兼并重组的方案,其实在这之前审核过程当中,也发现有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重组和并购,随着以后加强监管,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这种企业间的并购会常态化,还会进一步增加。
食药总局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些未通过审核的奶粉企业也未必能够被大企业兼并,其实这些未通过审核的企业,有些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工信部如何兼并重组应该还是要尊重企业的行为,方案还在制定中,还不好发表意见。
不过,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看来,对于国企和民企一定要同等看待,民营自身首先要强要大,不强的话政府没办法支持企业;在品牌上、渠道上、营销上,一定要把企业自身做强。冷友斌表示,自身都没有底气,国家怎么支持?
乳业审核实际淘汰率不足一成 并购浪潮未至
历经长达半年之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核工作终于在近日正式发榜。全国原有的128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以及7家新申请企业中,共有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品种1638个。
在这次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审核换证工作中,有51家企业未获得婴幼儿奶粉的生产许可证,比例超过总申请企业的1/3。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此次换证的主要意义可能还停留在对各个厂家设备、生产工艺和研发能力的软硬件规范层面,对落后奶粉产能淘汰的力度并不明显,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
大型企业毫发无损
《中国企业报》记者对51家暂时未通过审核的企业名单进行梳理发现,其中不乏伊利、雅士利、贝因美、完达山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而这些大型企业出现在这份名单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企业主动整合产业链上游。
例如,伊利集团就借此次换证的机会,针对全国市场调整了生产布局,旗下4家工厂没有申请新的生产许可证。其中,石河子伊利乳业公司和黑龙江伊利乳业公司原本就是原料粉的生产企业,未来也将继续单纯生产基粉。而杜尔伯特伊利乳粉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分公司不再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因此也没有必要申请新的生产许可证。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集团公司不直接组织生产,因此,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团生产许可证也被注销。
同伊利一样,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产能安排调整等需要,已于2013年8月12日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完成注销,因此,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无生产许可证与此次换证审查并无任何关系。
雅士利旗下的两家工厂和完达山旗下的三家工厂同样因为主动调整而出现在“被淘汰”的名单中。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黑龙江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和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八五一一分公司以及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军川分公司,这五家企业过去基本上也不直接生产婴幼儿奶粉成品,未来的定位也是生产婴幼儿奶粉基粉的上游企业,因此申请颁发的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基粉生产许可证。
据记者了解,虽然这四家龙头企业对旗下生产企业进行了主动调整,但这些企业旗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和全部产品都已经取得了新的生产许可证,因此,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并不会受到影响。还有4家企业也是同样情况,未来将主要生产基粉,并没有完全退出行业。
中型企业等待“二审”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雪花乳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或申请延期审查,或未通过审核,暂时没有获得新的生产许可证。《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基本都在积极进行整改,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杭州味全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正在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准备申请审查。
同样,高培(广州)乳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按照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罗列的意见和要求,目前公司正在整改,可能要等到下个月才能通过。”
而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则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属于特种乳制品,本身审核流程就要比其他企业更加复杂,因此没有出现在5月29日通过审核的81家企业名单中。
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这些申请延期的企业可以暂时保留生产许可证编号,但整改之路也将非常艰辛。因为根据规定,企业想要重新通过申请,需要停产整改,同时也只能销售5月31日前生产的奶粉,因此,企业经济负担将非常沉重。高培(广州)乳业有限公司向记者表示:“工厂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体系,停产进行整改,没有几百万、上千万是搞不定的。”
小型企业淘汰无足轻重
在51家未通过此次审核的企业中,除了这14家转产基粉和28家暂时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外,真正退出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企业只有9家,淘汰率不足一成。
退出的企业中,大都为地方品牌,生产规模较小,很多此前就已经停止婴幼儿奶粉生产,不少企业电话已经欠费停机或注销。
在退出行业的企业中,只有新希望旗下的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稍具规模,据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公司未来将把精力集中在液态奶产品方面。同时,这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该公司之前一段时间就停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了,因此这次也没有申请新的生产许可证。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对目前正在进行整改的企业以及新申报企业的审核结束,估计未来能够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在90—100家。审核的力度虽然超过以往,但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真正淘汰企业数量并没有业界预计的那么多。
“整体来看,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都在这82家企业当中,因此并不会给行业品牌数量带来太大的改变。”长期研究乳品行业的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表示。
由于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真正退出的企业又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业内一直期盼的乳企兼并大潮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到来。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取得生产许可证的82家企业中,有不少实力较弱,如果相关部门持续加大企业淘汰力度,预计未来2至3年内,82家拿到许可证的乳企中将有20多家可能退出市场。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